成語:舉鼎絕臏
拚音 jǔ dǐng jué bìn
解釋 絕:折斷;臏:脛骨。雙手舉鼎,折斷脛骨。比喻能力小,不能負擔重任。
出處 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王與孟說舉鼎,絕臏。”
例子 舉鼎絕臏,亦不敢以怨他人。(章炳麟《論學會有大益於黃人亟宜保護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比喻能力小,不能負擔重任
典故
漢.司馬遷《史記.秦本紀》:“武王有力,好戲。力士任鄙、烏獲、孟說皆至大官。王與孟說舉鼎,絕臏。”
秦武王自恃有力,同力士孟說比賽舉鼎,結果折斷了膝蓋骨。
後因以“舉鼎絕臏”用為力小不勝重任的典故。
梁啟超《論教育當定宗旨》:“然以一政府抗世界之大逆流,恐不免舉鼎絕臏之慘。”
近義詞 力所不能 , 舉鼎絕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