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鑒貌辨色
拚音 jiàn mào biàn sè
解釋 根據對方的臉色、表情行事。
出處 宋·釋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:“僧問:‘和尚見古人得個什麽便住此山?’師曰:‘情知汝不肯。’僧曰:‘爭知某甲不肯?’師曰:‘鑒貌辨色。’”
例子 朱世遠終是男子之輩,鑒貌辨色,已知女兒的心事。(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卷九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指善於觀察別人
典故
鑒:識別。
觀察麵部表情,辨別臉色。
形容善於察言觀色,隨機應變。
《敦煌變文集.伍子胥變文》:“適來鑒貌辨色,觀君與凡俗不同。”《野叟曝言》三三回:“那知烏龜、鴇子,是世上第一等精靈不過的東西,鑒貌辨色,早已猜透了九分。”亦作“見貌辨色”。
《西遊記》九三回:“行者笑道:謹領!謹領!我到城中,自能聆音而察裏,見貌而辨色也。”《醒世恒言》卷九:“朱世遠終是男子之輩,見貌辨色,已知女孩兒心事。”《官場現形記》四九回:“虧得他見貌辨色,立刻告病還鄉,樂得帶了妻兒老小,回家享福,以保他的富貴。”亦作“鑒毛辨色”。
明.湯顯祖《還魂記.道覡》:“把俺做新人嘴臉兒一寸寸鑒毛辨色,將俺那寶妝奩一件件都寓目囊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