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之
拚音 wù bì xiān fǔ ér hòu chóng shēng zhī
解釋 腐:腐爛。指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,然後蟲子才可了寄生。比喻自己先有弱點而後為外物所侵害。
出處 《荀子•功學》:“肉腐出蟲,魚枯生蠹。”宋·蘇軾《論範增》:“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,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,陳平雖智,安能間無疑之主哉?”
典故
腐:腐爛,敗壞。
物體總是自身先腐敗,然後蟲子才得以寄生。
比喻內部先有弱點,然後才為外物所侵害。
語出宋.蘇軾《範增論》:“物必先腐也,而後蟲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後讒入之。”清.李漁《閑情偶寄.頤養部.卻病第五》:“然物必先朽,而後蟲生之,苟能固其根本,榮其枝葉,蟲雖多,其奈樹何?”李六如《六十年的變遷》二章:“也想起《古文辭類纂》上麵的‘物必先腐,而後蟲生之’那兒句文章。”《心底築起一道防腐的壁壘》(《人民日報》1982年4月30日):“警惕嗬,人們!反腐蝕鬥爭是長期的。諺雲:‘物必自腐,而後蟲生之’,人們該捫心自問:在金錢、洋貨麵前不動心,你能做到嗎?”李庚辰《雜感點滴》(《中國青年報》1993年5月18日):“‘物必先腐,而後蟲生之。’任何時候都須‘慎獨’、‘慎微’、‘慎初’。籬笆紮得緊,野狗鑽不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