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十部從事
拚音 shí bù cóng shì
解釋 形容輔助官吏很多。
出處 《三國誌•魏誌·劉馥傳》裴鬆之注引《晉陽秋》:“得劉公一紙書,賢於十部從事也。”
典故
《三國誌.魏書.劉馥傳》裴鬆之注引《晉陽秋》:“劉弘字叔和,熙之弟也。……世不曠名,而有政事才。……其在江、漢,值王室多難,得專命一方,盡其器能。推誠群下,厲以公義,簡形獄,務農桑。每有興廢,手書郡國,丁寧款密,故莫不感悅,顛倒奔赴,鹹曰‘得劉公一紙書,賢於十部從事(從事,輔助隨從辦事的官員)’。”
《晉書.劉弘傳》:“都督荊州……每有興廢,手書守相,丁寧款密,所以人皆感悅爭赴之,鹹曰:‘得劉公一紙書,賢於十部從事!’”
晉朝製度規定,凡州所管屬中郡以上,各設部從事一人,負責巡察郡國,督促文書的報送請示,檢舉各種違法行為。
刺史對於各郡的指示,也往往通過從事去傳達。
劉弘在西晉末年任荊州刺史時,荊州管轄十個郡治,因為他的書劄處事有方,“丁寧款密”,故說賢於十部從事。
“十部從事”本指輔助官吏之多,後以這個典故,常喻讚官吏的文治很有能為。
唐.皮日休《宏詞下第感恩獻兵部侍郎》詩:“空慚季布千金諾,但負劉弘一紙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