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召父杜母
拚音 shào fù dù mǔ
解釋 西漢召信臣和東漢杜詩,先後為南陽太守,二人都有善政。頌揚地方長官政績的套語。
出處 《東觀漢記》卷十五;《後漢書·杜詩傳》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於稱讚地方官
故事 西漢時期的南陽太守召信臣和東漢時期的南陽太守杜詩,這兩人在擔任南陽太守期間都能為民興利,開鑿水利溝渠,開墾荒地與坡地,廣拓耕田,注重農業的發展,深受老百姓的愛戴,被老百姓稱為“前有召父,後有杜母。”
《東觀漢記》卷十五“杜詩”:“杜詩字君公,建武元年(建武,漢光武帝年號,元年為公元二十五年)為侍禦史(官名,漢沿習秦時設置,在禦史大夫下或在給事殿中,負責檢舉非法,督察郡縣,或奉使外出執行任務),安集雒陽(集,通輯,安輯,安撫的意思)。時將軍蕭廣放縱兵士猝暴民間,詩敕曉不改,遂格殺廣,還以狀聞。上召見,賜以榮戟(有繒衣或油漆的木戟,古時官吏出行作為前導的一種儀仗),復使河東(指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方,多指晉南一帶),誅降逆賊楊義等。為南陽太守,性節儉,而治清平。以誅暴立威信,善於計略,省愛民役,造作水排(利用水力推動鞲韝一音gōubèi,即活塞一以鼓風幫助冶煉金屬的裝置),鑄為農器,用力省,見功多。時人方於召信臣(西漢召信臣字翁卿,九江壽春人,舉高第,遷上蔡長,後遷南陽太守,有政績。“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,好為民興利,務在富之……吏民親愛信臣,號之曰召父。”見《漢書.召信臣傳》),故南陽人為之語:‘前有召父,後有杜母。
’”
漢代的召信臣和後漢杜詩是兩個愛護人民,注意發展生產的清官,受到當時人的愛戴,被稱為“前有召父,後有杜母。”
舊時以“召父杜母”常用為頌揚地方官吏政績的套語。
俗又常稱地方官、特別是多稱縣令為“父母官”。
宋.王禹偁《小畜集》八《謫居感事》詩:“長洲巨海湄,萬家呼父母。”又十一《贈浚義朱學士》詩:“西垣久望神仙侶,北部休誇父母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