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三十六策,走為上計
拚音 sān shí liù cè zǒu wéi shàng jì
解釋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,以逃走為上策。後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,沒有別的好辦法,隻能出走。
出處 《南齊書•王敬則傳》:“敬則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計。汝父子唯應急走耳。’”
三十六策:也作三十六計,本是一部兵書之名,成書年代已經無從考察,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鬥角,爾虞我詐的一些要訣。
全書分為六個大計,六個大計中每大計又分六小計,總共三十六計。
故人名此書為《三十六計》。
其最後一計名為“走為上”,是敗戰計中的一計,是指處於劣勢時應躲避對方,也就有退卻,退卻不算失敗,沒有失敗,就有成功的轉機。
於是後人就用“三十六計,走為上”這個最後一計的話,形容別無其它方法可行,隻有一“走”了之。
王敬則,晉陵南沙(今江蘇鎮江一帶)人。
初仕宋為員外郎,後事蕭道成,及蕭道成繼位,封尋陽縣公。
明帝蕭鸞繼位後亂殺大臣,王敬則怕禍及自身,遂起兵反,後兵敗被殺。
王敬則反叛時,明帝已病危,朝廷震動。
明帝次子蕭寶卷正在他的宮內和大臣們商議如何防範,並派人上屋頂觀察形勢,看見征虜亭起火,以為是王敬則領兵殺到,便急忙穿好衣服,打算逃走。
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王敬則。
王敬則說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計。你們父子早該走了。”檀公指的是檀道濟。
公元431年,率軍伐魏,為先鋒,所戰多捷,糧盡不得已退兵,采用唱籌量沙之計,使魏兵不敢追擊,全師而還。
王敬則所言,就是指檀道濟伐魏不利而主動退兵的事。
這是一句雙關語,意謂你們父子無能,早就應該下台了。
【出典】:《南齊書》卷26《王敬則傳》487頁:“是時上疾已篤。敬則倉卒東起,朝廷震懼。東昏侯(蕭寶卷)在東宮,議欲叛,使人上屋望,見征虜亭失火,謂敬則至,急裝欲走。有告敬則者,敬則曰:‘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計。汝父子唯應急走耳。’”
【例句】: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5回:“嚴貢生慌了,自心裏想:‘這兩件事都是實的,倘若審斷起來,體麵上須不好看。’‘三十六計,走是上計!’卷卷行李,一溜煙急走到省城去了。” 魯迅《論“赴難”和“逃難”》:“自然,就是逃也不見得安穩……然則三十六計,固仍以‘走’為上計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