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
拚音 mín wéi bāng běn běn gù bāng níng
解釋 邦:國家。百姓是國家的根本,隻有根本穩固,國家才能安寧。
出處 《尚書•五子之歌》:“皇祖有訓,民可近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。”
例子 ~。要人民安樂,先要讓他們衣食無缺。 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十九章
典故
人民是國家的根本,根本穩固了,國家才安寧。
語出《書.五子之歌》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。予視天下愚夫愚婦,一能勝予。”《北史.隋本紀下》:“癸醜詔曰:‘民惟國本,本固邦寧。百姓足,孰與不足?今所營構,務從節儉。’”。
清.西周生《醒世姻緣傳》一七回:“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。矧邦畿千裏之內,擁黃圖而供玉食,惟民是藉。”馮玉祥《我的生活》一九章:“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。要人民安樂,先要讓他們衣食無缺。”也單引〔民為邦本〕。
唐.李邕《又駁韋巨源諡議》:“人為邦本,財實聚人。奪其財則人心自離,無其人則國本何恃?”(按:“人”當作“民”,唐人避諱改。)宋.蘇舜欽《詣匭疏》:“民為邦本,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