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為五鬥米折腰
拚音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
解釋 五鬥米:晉代縣令的俸祿,後指微薄的俸祿;折腰:彎腰行禮,指屈身於人。比喻為人清高,有骨氣,不為利祿所動。
出處 《晉書·陶潛傳》:“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,拳拳事鄉裏小人邪。”
例子 古人不為五鬥米折腰,這個助教官兒,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。(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卷五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人有骨氣
故事 晉朝時陶潛(字淵明)先後做過幾次官,因當時吏治非常腐敗,他不願同流合汙,更不願為五鬥米官俸而自取屈辱,就辭官歸隱。他隱居山澗,穿粗麻布衣,自己勞作,晚年貧病交加,江州刺史檀道濟請他去做官,他婉言拒絕
五鬥米:形容俸祿少、官職小。
折腰:卑躬曲膝。
原指不為很少的俸祿而屈身士人,暗指辭官不做。
現在也形容不能為了利益而出賣人格。
陶潛(事跡見前“不求甚解”條)剛當上彭澤令不久,郡守派遣督郵(一種管監察的官)來彭澤視察工作。
縣吏告訴陶潛應當係上衣帶,穿好官服去見督郵。
陶潛歎息說:“我不能為了五鬥米的小官而低三下四去侍奉這種無名小輩。”於是便解印回鄉,並作《歸去來兮辭》以抒發自己的心情。
【出典】:《宋書》卷93《陶潛傳》2287頁:“郡遣督郵至,縣吏白應束帶見之,潛歎曰:‘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人。’即日解印綬去職。”
【例句】:唐·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。” 宋·辛棄疾《水龍吟·老來曾識陶淵明》:“白發西風,折腰五鬥。” 明·馮夢龍《喻世明言》卷5:“古人不為五鬥米折腰,這個助教官兒,也不是我終身養老之事。” 毛澤東《沁園春·雪》:“引無數英雄競折腰。”
近義詞 不為鬥米折腰
反義詞 趨炎附勢
英語 do not bend the back for five bushes of ri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