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家徒四壁
拚音 jiā tú sì bì
解釋 家裏隻有四麵的牆壁。形容十分貧困,一無所有。
出處 《漢書·司馬相如傳上》:“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與馳歸成都,家徒四壁立。” 家徒四壁的故事
例子 他已窮到家徒四壁,身無分文的地步了。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家中貧窮
故事 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在梁孝王死後回到成都老家,他家十分貧寒,生活十分艱難。他的朋友鄰邛縣令王吉邀請他去大財主卓王孫家去做客。他看上了卓王孫的寡婦女兒卓文君,兩人私訂終身,回到他那家徒四壁的家,開始過他們清苦的生活
指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回成都(今四川成都),司馬相如家裏隻有四麵牆壁,其他什麽都沒有,極為貧困。
後以此典比喻家境貧寒,一無所有。
司馬相如(前179年——前117年),字長卿,蜀郡成都(今四川成都)人。
因慕藺相如為人,故名相如。
少時好讀書,口吃而善著書,並可擊劍、彈琴。
這時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,剛死了丈夫,喜愛音樂,因此司馬相如假裝與縣令相敬重,而用琴聲挑逗她。
司馬相如到臨邛(Qlóng窮,今四川邛崍縣)來,車馬隨行,舉止大方外貌俊秀;及至在卓氏家中飲酒、彈琴,卓文君私自從門縫中偷看他,心中喜歡而仰慕司馬相如,恐怕自己不能配得上。
彈琴結束,司馬相如便派人重賞卓文君的服侍人,向卓文君轉達私衷。
卓文君夜間逃出來私奔司馬相如,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趕著馬車急返成都,但家中空空,隻有四麵牆壁豎立。
此典又作“壁立”、“成都之壁”、“家無四壁”、“四壁立”、“立壁”、“四壁一身”、“徒四壁立”、“相如四壁”、“四壁”、“長卿四壁”、“馬卿壁”、“家徒壁立”。
【出典】:《史記》卷117《司馬相如列傳》3000頁:“文君夜亡(逃跑)奔(舊時把男女不依照禮教規定而相結合稱“奔”。
又叫“私奔”)相如,相如乃與馳(使勁趕馬)歸成都。
家居徒四壁立。
”《索隱》孔文祥雲:“徒,空也。家空無資儲,但有四壁而已,雲就此中以安立也。”
【例句】:晉·左思《詠史》:“長卿還成都,壁立何寥廓。” 唐·駱賓王《上兗州崔長史啟》:“直以容膝一丘,曲阜之瓢遽切;枕肱五畝,成都之壁已窮。” 唐·張稱《少年行》:“一擲千金渾是膽,家無四壁不知貧。” 宋·黃庭堅《次韻宋懋宗》:“家徒四壁書侵坐,馬聳三山葉擁門。” 宋·陳師道《答黃充》:“我無置椎君立壁,舂黍作糜甘勝蜜。” 宋·陳與義《次韻樂文卿北園》:“四壁一身長客夢,百憂雙鬢更春風。” 金·元好問《王子文琴齋》:“相如四壁消何物,直要文君典鷫鸘。” 清·趙執信《索紙行》:“長卿四壁羞文君,千金萬裏來長門。”
英語 be utterly destitu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