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家雞野雉
拚音 jiā jī yé zhì
解釋 雉:野雞。原意是晉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為家雞,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為野雞,以示賤近與貴遠。亦比喻風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。
出處 晉·何法盛《晉中興書》第七卷:“在荊州與都下書雲:‘小兒輩賤厭家雞,愛野雉,皆進逸少書,須吾還,當比之。’”
例子 ~何須較,秋菊春蘭各自芳。 金·史肅《放言二首》其一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不同的風格
典故
《太平禦覽》卷九一八引《晉書》:“〔庾翼〕書,少時與右軍(王羲之,字逸少)齊名,右軍後進,庾猶不分,在荊州與都下人書雲:‘小兒輩賤家雞愛野雉(一作“鶩”),皆學逸少書,須吾下當比之。
’”後因以“家雞野雉”喻書法藝術的不同風格。
宋 蘇軾《跋庾征西帖》:“庾征西初不服逸少,有家雞野雉之論,後乃以謂伯英再生。”
近義詞 家雞野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