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漢賊不兩立
拚音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
解釋 比喻有我無你。
出處 三國·蜀·諸葛亮《後出師表》:“先帝慮漢賊不兩立,王業不偏安。”
例子 惟有杜氏一個,直如添上敵國一般,心中竟安排下“漢賊不兩立”的主意。(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六十七回)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比喻有我無你
典故
主謂 原指蜀漢與曹魏誓不兩立。
比喻雙方有我無你,不共戴天。
三國蜀·諸葛亮《後出師表》:“先帝慮~,王業不偏安,故托臣以討賊也。”《歧路燈》67回:“惟有杜氏一個直如添上敵國一般,心中竟安排下‘~’的主意。”△多用於表達對敵方的態度。
→誓不兩立 ↔齊心協力
近義詞 勢不兩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