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廣陵散絕
拚音 guǎng líng sǎn jué
解釋 《廣陵散》已失傳。常比喻優良傳統斷絕或後繼無人。
出處 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嵇中散臨刑東市,神氣不變,索琴彈之,奏《廣陵散》,曲終曰:‘袁孝尼嚐請學此散,吾靳固不與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。’”
例子 那時候世叔潘八瀛先生,中了一個探花,從此以後,狀元鼎甲,廣陵散絕響於蘇州。(清·曾樸《孽海花》第二回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常比喻優良傳統斷絕
《三國誌.魏書.王衛二劉傅傳》“(嵇康)至景元中,坐事誅。”南朝.宋.裴鬆之注引《康別傳》曰:“孫登謂康曰:‘君性烈而才儁,其能免乎?’稱康臨終之言曰:‘袁孝尼嚐從吾學《廣陵散》,吾每固之不與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’!”
《世說新語.雅量》:“嵇中散臨刑東市(注:嵇康字叔夜,以拜中散大夫職,故稱。又因鍾會讒害,被司馬昭處死),神氣不變,索琴彈之,奏《廣陵散》曲終,曰:‘袁孝尼嚐請學此散,吾靳固(注:吝惜固守)不與,《廣陵散》於今絕矣!’”
三國魏名士嵇康,尚奇任俠,不拘禮法,尤擅彈琴。
因得罪了鍾會而遭構陷,被司馬昭處死。
嵇康死後,此《廣陵散》曲遂成絕響。
後人因稱人事凋零或技藝絕傳為《廣陵散》絕。
《北齊書.徐之才傳》:“次子同卿,太子庶子,之才以其無學術,每歎雲:‘終恐同《廣陵散》矣!’”明.張煌言《奇零草自序》:“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複考,故所訂幾若《廣陵散》。”
近義詞 後繼無人
反義詞 後繼有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