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廣開言路
拚音 guǎng kāi yán lù
解釋 言路:進言的道路。指盡量給下麵創造發表意見的條件。
出處 《後漢書·來曆傳》:“朝廷廣開言事之路,故且一切假貸。”
例子 從穆宗崩逝,兩宮太後再度垂簾,廣開言路,諫勸的奏折,很少留中。(高陽《清宮外史》上冊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指征詢意見
典故
喻指集思廣益,聽取不同意見。
來曆,(?一133年)字伯珍,東漢大臣。
漢安帝延光二年(124年),因聽信臣下讒言,廢太子劉保為濟陰王,來曆以長公主之子與群臣上疏為太子辯誣,使得安帝極為不滿。
下詔斥責來曆等上疏諸臣:“不識大典”,“與群小共為曄”,“外見忠直而內希後福,飾邪違義,豈事君之禮?”不久,下令將來曆兄弟免官回家,不許其母入宮。
當時不少人都替他捏著一把汗。
安帝死後,經過一場宮廷政變,濟陰王劉保即位,是為順帝。
來曆亦以當年為太子辯誣而時來運轉,仕至車騎將軍。
【出典】:《後漢書》卷15第591頁《來曆傳》載漢安帝為太子辯誣諸臣下詔曰:“朝庭廣開言事之路,故且一切假貸;若懷迷不反,當顯明刑書。”
【例句】:宋·蘇軾《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辨試館職策問劄子二首之二》:“雖陛下廣開言路,無所諱忌,而台諫所擊不過先朝之人,所非不過先朝之法,正是以水濟水,臣竊憂之。” 明·俞汝楫《禮部誌略·六五·建言》載禮部尚書李誌剛上言:“皇上即位以來,悉遂成憲,廣開言路,博采群謀,凡有可行,無不聽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