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第三世界
拚音 dì sān shì jiè
解釋 ◎ [the Third World] 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中指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及世界其它地區的發展中國家||| 指 亞洲 、 非洲 、 拉丁美洲 以及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。《人民文學》1977年第期:
【釋義一】 外交用語。
特指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,泛指世界上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發展中國家。
【例】 ① 在1955年的亞非會議上,新中國曾衝破巨大阻力與會,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一道開拓出萬隆精神。
50年後,中國一如既往,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這場盛會,同樣積極參與。
(東方早報2005.4.25《中國在新曆史時期的第三世界外交》)
② 患難見真情。
在國際社會對中國四川大地震紛紛施予援手的隊伍中,來自第三世界的中國人民老朋友的問候,如同其中一抹溫情的風景,真誠而又特別。
(新華網2008.5.29《第三世界兄弟解囊相助: 再困難也要幫中國》)
③ 如此看來,美國的外交行為表現越來越像一個“第三世界的領袖”。
(聯合早報網2011.7.13《中國專家: 美像第三世界新領袖》)
【釋義二】 近來多借喻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或單位或情況等。
【例】 ① 有所中學,今年分配40名高考指標,已全部選擇了“有效人”。
老師重任在肩,主要精力自然放在了“有效人”身上,對那些“無效人”也就顧不了許多了。
於是,學生中出現了他們自己概括的“三個世界”現象: 第一世界,有效人;第二世界,中間人;第三世界,無效人。
(中國青年報1988.2.12《湖北部分中學之怪現狀》)
② 曾有一位由普通中學跳進重點中學的少年,在《北京晚報》上呼籲作家們“寫寫第三世界中學生吧”。
(中青網孫雲曉網站《中學“第三世界”的女生》)
③ 畢節是貴州的第三世界,高寒山區。
(王誌綱等《百萬“移民”下珠江》)
【釋義三】 近來也多借指體育運動等競技項目中成績較差的團隊等。
【例】 ① 九運會自行車比賽已臨近尾聲……上海自行車在九運會上已淪為“第三世界”。
(解放日報2001.11.23)
② 人在江湖走哪能沒朋友 中超“第三世界”大團結(體壇周報2004.6.10標題)
③ 亞洲足球的天平正在向足球“第三世界”傾斜,2000年東亞三強合圍西亞的局麵已經一去不複返。
(揚子晚報2004.8.1《“第三世界”的崛起》)
【辨說】 “第三世界”的說法,最早是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ry於1952年8月14日在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首先提出的,當時所指原是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(第三階級);冷戰時期,有一些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的國家,為了表示不靠攏北約或華約的任何一方,就借用“第三世界”來界定自己;直至1973年9月不結盟國家在阿爾及爾通過的《政治宣言》中,才正式使用了“第三世界”這個概念。
這個概念是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。
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時,又做了“三個世界”的劃分,他說:“我看美國、蘇聯是第一世界;中間派,日本、歐洲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,是第二世界;亞洲除了日本,都是第三世界,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,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。”
【結構分析】 名詞性偏正結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