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飛蛾赴火
拚音 fēi é fù huǒ
解釋 象蛾子撲火一樣。比喻自找死路、自取滅亡。
出處 《梁書·到溉傳》:“如飛蛾之赴火,豈焚身之可吝。”
例子 你這樣做,無疑是~。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自取滅亡
由“如飛蛾之赴火”簡縮而成。
“赴火”也作“赴焰”、“赴燭”、“撲火”、“投火”、“投焰”等。
南朝梁代到溉字茂灌。
彭城武原(今江蘇邳縣西北)人。
溉少時孤貧,聰敏好學而有才。
性格直爽,為人公正。
官至散騎常侍、侍中、國子祭酒。
溉之孫名藎,自幼愛好詩文,及年長,詩文超過到溉。
深得梁武帝賞識。
有一天,梁武帝看了到藎的詩文便與到溉開玩笑說:“你孫子的文章寫得這樣好,你的文章大概是他代你寫的吧!”於是就寫了《連珠》詩一首賜與到溉。
其內容是:“用硯台磨出墨計來寫文章,揮筆疾書文彩飛揚。這就像飛蛾全力撲火一樣,忘記了自身的存亡。你已經是年邁之人,何不讓你孫子到藎來替你寫文章呢?”由於梁武帝的器重,到藎升為丹陽尹丞。
這個典故,原指犧牲自己,照亮他人。
後多比喻自投羅網或自取滅亡。
【出典】:《梁書》卷40《到溉傳》569、570頁:“(到藎)嚐從高祖幸京口(今江蘇鎮江),登北顧樓賦詩,藎受詔便就,上覽以示溉曰:‘藎定是才子,翻恐卿從來文章假手於藎。’因賜溉《連珠》曰:‘研磨墨以騰文,筆飛毫以書信。如飛蛾之赴火,豈焚身之可吝(lìn藺,過分愛惜)。必耄(mào帽,八九十歲的年紀)年其已及,可假之於少藎。’”
【例句】:後晉·張昭運等《舊唐書·僖宗紀》:“既知四隅斷絕,百計奔衝,如窮鳥觸籠,似飛蛾赴焰。” 宋·黃庭堅《演雅》詩:“蛣蜣轉丸賤蘇合,飛蛾赴燭甘死禍。” 元·楊顯之《瀟湘雨》二:“他今日自來到,豈不是飛蛾撲火,自討死吃的。” 元·無名氏《謝金吾》第3折:“我已曾著人拿住楊景、焦讚兩個,正是飛蛾投火,不怕他不死在手裏。” 元末明初·施耐庵、羅貫中《水滸全傳》27回:“燈蛾撲火,惹焰燒身。” 明·汪廷訥《獅吼記·住錫》:“隻因迷宿本,似飛蛾投焰,自取焚身。” 明·馮夢龍《警世通言·喬彥傑一笑破家》:“飛蛾撲火身須喪,蝙蝠投竿命必傾。” 清·陶貞懷《天雨花》22回:“偏偏今日來追上,飛蛾投火自燒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