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大杖則走
拚音 dà zhàng zé zǒu
解釋 杖:木棍;走:逃跑。舜的父親用大棍子打他時,他就逃走躲避,免陷父親於不義。舊時宣揚的封建孝道。
出處 漢·劉向《說苑·建本》:“舜之事父也,索而使之,未嚐不在側;求而殺之,未嚐可得。小箠則待,大箠則走,以逃暴怒也。”
例子 舜之事父,小杖則受,~,非不孝也。 南朝·宋·範曄《後漢書•崔寔傳》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不挨打
故事 春秋時期,曾參因為種瓜誤點被父親毒打一頓,挨打後不省人事,醒來後還裝作很高興的樣子。孔子聽說後,非常氣憤,甚至不認他這個弟子。孔子說當年舜對待父親的責罰從來都是小受大走,也不失去對父親的孝心,曾參則陷父親於不義的深淵
漢 劉向《說苑.建本》:“舜之事父也,索而使之,未嚐不在側;求而殺之,未嚐可得;小棰則待,大棰則走,以逃暴怒也。”後以“大杖則走”謂父以大杖責子易致傷,在父則傷悲,宜避開,不陷父於不義。
《後漢書.崔寔傳》:“〔崔烈〕問其子鈞曰:‘吾居三公,於議者何如?……’鈞曰:‘論者嫌其銅臭。’烈怒,舉杖擊之。鈞時為虎賁中郎將,服武弁,戴鶡尾,狼狽而走。烈罵曰:‘死卒,父撾而走,孝乎?’鈞曰:‘舜之事父,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,非不孝也’。”
反義詞 小杖則受
英語 be forbearing and concilatory for the filial pie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