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
拚音 jiàn kě ér jìn zhī nán ér tuì
解釋 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進攻和退卻。
出處 漢·荀悅《漢紀·高帝紀》:“趙兵出國迎戰,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懷內顧之心,無必死之計。”
例子 臣又聞聖人不凝滯於物,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理有變通,情無拘執。宋·邵伯溫《聞見前錄》卷六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用於處事
典故
可:適宜。
看到合適時機就向前進,碰到危難就向後撤。
指軍事上靈活機動,知道可能取勝就進攻,知道不能取勝就退卻。
語出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:“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。”《吳子.料敵》:“凡此不如敵人,避之勿疑。所謂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也。”漢.荀悅《漢紀.高皇帝紀》:“趙兵出國迎戰,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懷內顧之心,無必死之計。”《晉書.鍾雅傳》:“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古之道也。”宋.邵伯溫《聞見前錄》卷六:“臣又聞聖人不凝滯於物,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,理有變通,情無拘執。”也單引 ① 〔見可而進〕。
宋.吳淑《禦邊策》:“用奇掩襲,見可而進。”《金史.太宗諸子傳.杲》:“賞罰必行,糧餉必繼,勿擾降服,勿縱俘掠,見可而進,無淹師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