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保殘守缺
拚音 bǎo cán shǒu quē
解釋 ①指漢代今文經學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典而拘執一家之言。後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,不知改進。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。
出處 《漢書·劉歆傳》:“信口說而背傳記,是末師而非往古……猶欲保殘守缺,挾恐見破之私意,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,或懷妒嫉,不考情實,雷同相從,隨聲是非,抑此三學。”
例子
兩漢而下,維多保殘守缺之人,六經所傳,未有繼往開來之哲。
★清·顧炎武《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形容人守舊
典故
保:固守。
參見[抱殘守缺]。
明.歸有光《經解.易圖論上》:“諸經遭秦火之厄,《易》獨以卜筮存。漢儒傳授甚明,雖於大義無所發越,而保殘守缺,惟恐散失。”
反義詞 推陳出新
英語 conservat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