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舟中敵國
拚音 zhōu zhōng dí guó
解釋 同船的人都成的敵人。比喻大家反對,十分孤立。
出處 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。”
例子 勢苟安則異類同心也,勢苟危則~也。 唐·陸贄《論關中事宜狀》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人與人之間
故事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吳起聽說魏文侯很聰明賢能,就去投靠魏國,被任命魏軍的統領,對付秦國和韓國。魏文侯死後,魏武侯乘船時說江山多美好。吳起說如不施行仁政,那麽共乘的小船上也會有敵國的存在,魏武侯讚同他的觀點
《史記.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魏文侯既卒,起事其子武侯(名擊,與韓、趙三分晉地)。武侯浮西河而下,中流,顧而謂吳起曰:‘美哉乎山河之固,此魏國之寶也!’起對曰:‘在德不在險。昔三苗氏(我國古代居住在長江中遊以南一帶地方的部族名)左洞庭,右彭蠡,德義不修,禹滅之。夏桀之居,左河濟,右泰華,伊闕(地名,在今河南洛陽市南,即春秋周闕塞)在其南,羊腸(羊腸阪在今山西靜樂縣境內。今山西晉東南地區與河南林縣交界處也有羊腸阪)在其北,修政不仁,湯放之。殷紂之國,左孟門(今河南輝縣西有孟門隘道,山西吉縣西有孟門山,這些都在殷都朝歌之西;說左孟門,則東麵別有孟門),右太行,常山在其北,大河經其南,修政不德,武王殺之。由此觀之,在德不在險。若君不修德,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。’武侯曰:‘善’。”
魏武侯讚美表裏山河之固。
吳起認為國家的鞏固與否,不是在於山川之勢有險要可憑,而在於修明政治。
如果政治腐敗,即使有山河之固,也是要被人滅國的,三苗氏、夏桀、殷紂王就是例證;如果政治腐敗,則不得人心,同舟之人也可成為敵國,還談什麽山川之固呢。
後因以“舟中敵國”比喻眾叛親離的孤立處境。
唐.陸贄《論關中事宜狀》:“是知立國之安危在勢,任事之濟否在人,勢苟安則異類同心也;勢苟危則舟中敵國也。”(《陸宣公集》十一)
近義詞 眾叛親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