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忠孝節義
拚音 zhōng xiào jié yì
解釋 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。
出處 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二十回:“民知有忠孝節義,不知妄作邪為。”
例子 那些充滿了~、悲歡離合的故事曾迷惑了他。 丁玲《太陽照在桑乾河上》
語法 作主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封建道德準則
典故
對國家盡忠,對父母盡孝,對夫妻盡節,對朋友盡義。
節、義當時也作別的解釋,是舊時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。
宋.洪邁《夷堅丙誌.忠孝節義判官》:“洵跪問曰:‘叔父今何之?’曰: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,所主人間忠臣、孝子、義夫、節婦事也。’”清.湯斌《處士孫君傳》:“君獨日攜書卷,坐古柏下,與人語唯經史及古今忠孝節義事,娓娓不倦。”丁玲《太陽照在桑幹河上》二一:“他愛看個唱本本、戲本本,那些充滿了忠孝節義、悲歡離合的故事曾迷惑了他。”亦作“忠孝節烈”。
清.邵長蘅《侯方域魏禧傳》:“其為文主識議,淩厲雄健,不屑屑撫擬如世之貌似大家者。遇忠孝節烈事,則益感慨激昂。”
近義詞 忠孝節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