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行屍走肉
拚音 xíng shī zǒu ròu
解釋 行屍:可以走動的屍體;走肉: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。比喻不動腦筋,不起作用,糊裏糊塗過日子的人。
出處 晉·王嘉《拾遺記》卷六:“夫人好學,雖死若存;不學者,雖存,謂之行屍走肉耳。”
例子 在他們的心目中,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,都隻不過是一群徒有虛表的行屍走肉而已。(峻青《不盡巨濤滾滾來》)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沒有思想的人
故事 東漢人任末從小家境貧寒,他勤奮好學,始終堅持自學。他對自己要求活到老、學到老,曾經用荊條作筆,用樹液加上煙灰作墨,映著月光讀書。他成為一個十分博學的人,收了很多學生,他說人如果不學習就像行屍走肉一樣
典故
喻庸碌無能,活在世界上徒具形骸而已。
晉代王嘉《拾遺記.後漢》:“(任末)臨終誡曰:‘夫人好學,雖死若存;不學者,雖存,謂之行屍走肉耳。’”
反義詞 雖死猶生
英語 an utterly worthless person
日語 生(い)けるしかばね
法語 un propre à ri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