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先憂後樂
拚音 xiān yōu hòu lè
解釋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,安樂在天下人之後。比喻吃苦在先,享受在後。
出處 漢·劉向《說苑·談叢》:“先憂事者後樂,先傲世者後憂。”宋·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”
例子 你先憂後樂師忠彥,由義居仁效昔賢。(明·無名氏《鳴鳳記·鄒林遊學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用於大公無私的人
故事 宋朝時期,滕子京因遭誣陷被貶到嶽州當知州,重新修複了嶽陽樓,範仲淹受他的囑托寫一篇《嶽陽樓記》:“古代的仁人誌士不因美景而高興,也不因處境壞而哀傷,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”
典故
《大戴禮記.曾子立事》:“先憂事者後樂事,先樂事者後憂事。”後以“先憂後樂”謂先憂苦而後安樂。
錢基博《辛亥江南光複實錄》:“枵腹從公,人情所難,職不分文武,階無問大小,上至都督,下至走卒,一律日支錢二百五十文,以供飯食,同甘共苦,以底於成功;而後酌量經幣,製定薪律,亦先憂後樂也。”
宋 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”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,安樂在天下人之後。
《宋史.範仲淹傳論》:“然先憂後樂之誌,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。”潘飛聲《壬子新歲作》詩:“先憂後樂何人識?老阮狂來酒正中。”
近義詞 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