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
拚音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 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
解釋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,享受在天下人之後。比喻吃苦在前,享受在後。
出處 宋·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乎!’”
例子 在被貶外逐時,還念念不忘‘~。’ 陶斯亮《一封終於發出的信》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、分句;用於處世等
典故
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就擔憂,在天下人安樂之後才安樂。
表示對國家憂患、人民疾苦的關心。
常用以形容偉大政治家的抱負和胸懷。
語出宋.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是進亦憂,退亦憂,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歟?’”元.關漢卿《謝天香》一折:“大丈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”李銳《毛澤東同誌的初期革命活動.學生時代.七》:“要讀好書,不要追求眼前利祿,不要想升官發財,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,要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’”王大明《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》(《光明日報》1993年3月16日):“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階層一些有識之士,也懂得提倡一些先進的社會觀念,提倡‘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’”
近義詞 吃苦在前,享受在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