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息事寧人
拚音 xī shì níng rén
解釋 息:平息;寧:使安定。原指不生事,不騷擾百姓,後指調解糾紛,使事情平息下來,使人們平安相處。
出處 《後漢書·章帝紀》:“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,且勿案驗;及吏人條書相告,不得聽受,冀以息事寧人。”
例子 我承認我是抱著“息事寧人”的苦衷來接受它的。(聞一多《四傑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調解糾紛
原指要減少爭訟,不要生事擾民,後演變為指調和人事糾紛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漢章帝劉炟(56-88年),明帝第五子,在位十四年,在位期間,外戚勢力開始增長,矛盾也逐漸激化。
為了緩和矛盾,元和二年(85年)春,他向三公頒詔說:“目下正值春天,萬物生長之時,應順應陽氣上升之勢,促使萬物更加繁茂。要通知各地官府,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驗追查,官吏之間互相爭訟及民事糾紛暫不受理。以期達到平息事端,順應萬物生長之情,待立秋後再恢複往常辦法。”
【出典】:《後漢書》卷3第148頁《章帝紀》:“又詔三公曰:方春生養,萬物莩甲,宜助萌陽,以育時物。其令有司,罪非殊死且勿案驗,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,冀以息事寧人,敬奉天氣。立秋如故。”
【例句】:清·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續錄五》:“畏鬼者常情,非辱也。謬答以畏,可息事寧人。彼此相激,伊於胡底乎?”
近義詞 相安無事
英語 make concessions to avoid trouble
日語 爭(あらそ)いを鎮(しず)めて人々(ひとびと)を安心(あんしん)させる
法語 réconcillier les deux parties en confl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