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一而足
拚音 bù yī ér zú
解釋 足:充足。指同類的事物不隻一個而是很多,無法列舉齊全。
出處 《公羊傳·文公九年》:“始有大夫,則何以不氏?許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”
例子 兩邊擺地攤,售賣農家器具及鄉下日用物件的,不一而足。(清·劉鶚《老殘遊記》第十一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分句;用於句尾
典故
原為稱美吳公子季劄之詞,後則泛指某種不好的言行,屢見不鮮。
季劄是吳王壽夢幼子。
壽夢死前,遺命傳位季劄,而他卻堅辭不受,以此揚名列國。
公元前544年,他代表吳國出聘魯國。
魯國《春秋》記載為,“吳子使劄來聘。”《公羊傳》在解釋這條記載時認為,根據《春秋》筆法,有才能的人是不能直書其名的,為什麽在這裏卻直稱其名?根據《春秋》筆法,涉及夷狄史實時不書其君,但是由於他派遣的使臣如此賢明,則隻書寫其君為“吳子”尚覺不夠,而且還要在史籍上留下使臣的名字。
w
【出典】:《春秋公羊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劄者何?吳季子之名也。《春秋》賢者不名,此何以名,許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!”
【例句】:清·曹雪芹、高鶚《紅樓夢》第一百十七回:“賈環、賈薔等愈鬧的不象事了,甚至偷典偷賣,不一而足。”
英語 too many to be enumerated
法語 être en grand nomb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