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不識不知
拚音 bù shí bù zhī
解釋 沒有多少知識。舊喻民風淳樸。
出處 《列子·仲尼》:“堯乃微服遊於於康衢,聞兒童謠曰:‘立我蒸民,莫匪爾極。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’”
例子 然嚐聞堯舜之世,十日一風,五日一雨,百姓耕田而食,鑿井而飲,所謂“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”是也。(明·馮夢龍《東周列國誌》第十八回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不識古今
典故
《詩.大雅.皇矣》:“帝謂文王: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,不長夏以革。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”原指不倚仗知識,不顯示聰明,保持淳樸狀態。
後也指愚昧無知。
《新列國誌》一八回:“嚐聞堯舜之世,十日一風,五日一雨,百姓耕田而食,鑿井而飲,所謂‘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’是也。”
近義詞 不知不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