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百不一存
拚音 bǎi bù yī cún
解釋 一百個裏麵沒有留下一個。表示喪失殆盡。
出處 《南史·蔡廓傳附蔡興宗》:“時士庶危懼,衣冠鹹欲遠徙,後皆流離外難,百不一存。”
例子 《南史•蔡廓傳附蔡興宗》:“時士庶危懼,衣冠鹹欲遠徒,後皆流離外難,~。”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全部喪失
典故
一百個裏麵沒有留下一個。
表示喪失殆盡。
北周.宇文逌《〈庾信集〉序》:“昔在陽都,有集十四卷,值太清罹亂,百不一存。”《南史.蔡廓傳附蔡興宗》:“時士庶危懼,衣冠鹹欲遠徙,後皆流離外難,百不一存。”也作 ① 【百不存一】。
唐.岑羲《為敬暉等論武氏宜削去王爵表》:“英藩賢戚,百不存一。”明.張岱《西湖夢尋.序》:“凡昔日之歌樓舞榭,弱柳夭桃,如洪水淹沒,百不存一也。”
近義詞 百無一存
反義詞 完好無損 , 安然無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