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退避三舍
拚音 tuì bì sān shě
解釋 舍: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裏為一舍。主動退讓九十裏。比喻退讓和回避,避免衝突。
出處 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晉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” 退避三舍的故事
例子 我說姊姊不過,隻得退避三舍了。(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四十二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退讓
舍,古代三十裏為一舍。
三舍,約九十裏。
退避三舍,比喻對人讓步,不敢與爭。
公元前637年,晉公子重耳流亡至楚,楚成王待以上賓之禮,公子重耳非常感激。
楚成王問他,您如返國為君,將怎樣回報我?公子重耳答道:“美女、綢緞、玉器、羽毛、皮革、象牙,您這裏應有盡有,那些波及晉國的,都是這裏所剩餘的,我實在想不出來用什麽報答您。”楚成王說:“即使如此,總也得有點報答吧?”公子重耳說:“如果托您的洪福,我能回到晉國為君,將來兩國發生了戰爭,那我就先後退九十裏。如果還得不到您的寬大,那麽我隻好和您較量一下了。”五年後,晉楚交兵於城濮時,晉文公即下令晉軍後退九十裏。
楚軍統帥成得臣,仍然向前進攻,終於發生了城濮之戰。
【出典】: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及楚,楚子饗之,曰:‘公子若反晉國,則何以報不穀?’對曰:‘子女玉帛,則君有之,羽毛齒革,則君地生焉。其波及晉國者,君之餘也,其何以報君?’曰:‘雖然,何以報我?’對曰:‘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,晉、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若不獲命,其左執鞭弭,右屬橐鞬,以與君周旋。”
【例句】:明·李開先《遵岩王參政傳》:“(王)仲子生有奇資靈性……年十三四,不惟盡通舉子業,而且多讀人書,受學於愧虛易時中,愧虛謂當退避三舍。” 清·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10回:“賢姪少年如此大才,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。”
近義詞 委曲求全
英語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