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痛心疾首
拚音 tòng xīn jí shǒu
解釋 疾首:頭痛。形容痛恨到了極點。
出處 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諸侯備聞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匿就寡人。”
例子 瞿耐庵自從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。治下的百姓因他聽斷糊塗,一個個痛心疾首。(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十二回)
語法 作謂語、狀語、補語;指對某事的痛恨
典故
形容傷心而頭痛或痛恨達到了極點。
公元前580年,秦晉兩國於令狐結盟。
不久之後,秦國又背棄盟約,轉而聯合狄、楚,唆其攻晉。
公元前578年,晉厲公以呂相為使赴秦宣布與秦斷交,還糾集九國諸侯伐秦。
呂相在曆數秦國背信棄義罪行之後代表晉國國君宣布,諸侯聽到這些,對貴國都很痛心疾首,而進一步親近寡人。
寡人率領他們前來乞求和好。
您若與我們結盟,這是我們最大的願望,我們就立即退兵,不敢求戰。
您如不施恩惠,寡人不才,就不能率領諸侯退走了。
這樣,雙方發生了麻隧之戰,秦軍失敗而退。
【出典】: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諸侯備聞此言,斯是用痛心疾首,昵就寡人。寡人帥以聽命,唯好是求。君若惠顧諸侯,矜哀寡人,而賜之盟,則寡人之願也。其承寧諸侯以退,豈敢徼亂?君若不施大惠,寡人不佞,其不能以諸侯退矣。”
【例句】:南朝·宋·範曄《後漢書·章帝紀》建初五年詔:“朕之不德,上累三光,震栗忉忉,痛心疾首。”晉·潘嶽《楊仲武誄》:“臨命忘身,顧戀慈母;哀哀慈母,痛心疾首。”
反義詞 感恩戴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