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慶父不死,魯難未已
拚音 qìng fù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
解釋 不殺掉慶父,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。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,就得不到安寧。
出處 《左傳·閔公元年》:“不去慶父,魯難未已。”
例子 慶父不死,魯難未已。戰犯不除,國無寧日。這個道理,難道現在還不明白麽?(毛澤東《南京政府向何處去?》)
語法 作賓語、分句;用於壞人
典故
原作“不去慶父,魯難未已”。
意為不除掉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,國家就不能安定。
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後,慶父串通魯莊公夫人哀薑,先後殺死繼位國君公子般和公子啟方(即魯閔公)。
引起魯國臣民公憤。
次年,中原霸主齊桓公聽說魯國內亂,派大夫仲孫湫去了解情況。
仲孫湫回國報告說:“不去慶父,魯難就不會停止。”
【出典】:《左傳·閔公元年》:“仲孫歸曰:‘不去慶父,魯難未已。’公曰:‘若之何而去之?’對曰:‘難不已,將自斃,君其待之。’”
【例句】:唐·房玄齡《晉書·李密傳》:“出為溫令,而憎疾從事,嚐與人書曰:‘慶父不死,魯難未已。’” 《毛澤東選集》4卷:“慶父不死,魯難未已。戰犯不除,國無寧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