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進退兩難
拚音 jǐn tuì liǎng nán
解釋 前進和後退都難。比喻事情無法決定,因而難以行動。
出處 宋·李靖《衛公兵法》:“凡攻城之兵……進退又難,前既不得上城,退則其師逼追。”
例子 孔明曰:“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,亮不得不去。”(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六十三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形容處境困難
典故
前進也不好,後退也不好。
形容處境困難。
元.鄭光祖《周公攝政》三折:“微臣當辭位,宜棄職,乞放殘骸歸田裏;娘娘道不放微臣出宮闈,進退兩難為。”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六:“我如今獨自個又行不得這船,住在此,又非長策,到是進退兩難。”《野叟曝言》三七回:“長卿聽得裏麵一片哭聲,在三堂上進退兩難。”亦作“進退雙難”。
明.孫梅錫《琴心記.家徒四壁》:“可怪進退雙難,羝羊觸藩偏困。”亦作“進退為難”。
《魏書.李衝傳》:“若營舟楫,必須停滯,師老糧乏,進退為難。”
反義詞 進退自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