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前倨後卑
拚音 qián jù hòu bēi
解釋 倨:傲慢。卑:謙卑,恭順。先傲慢後恭順。亦作“前倨後恭”、“後恭前倨”。
出處 《戰國策•秦策一》:“蘇秦曰:‘嫂何前倨而後卑也。’”
例子 無
語法 作謂語、狀語、定語;指人的前後態度
典故
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載,蘇秦遊說趙王,封他為武安君,掛相印,並且賜給他革車(兵車)、綿繍、白璧、黃金等物,顯赫一時。
他“將說楚王(楚威王),路過洛陽,父母聞之,清宮除道,張樂設飲,郊迎三十裏。妻側目而視(因蘇秦高貴而不敢正視),傾耳而聽。嫂蛇行匍伏,四拜自跪而謝。蘇秦曰:‘嫂,何前倨(傲慢)而後卑也?’嫂曰:‘以季子(一說季子是蘇秦字,一說是嫂對小叔的稱呼,並非其字)位尊而多金。’蘇秦曰:‘嗟乎!貧窮則父母不子,富貴則親戚畏懼。人生世上,勢位富貴,蓋可忽乎哉!’”
後因以形容勢利小人對待窮達前後迥然不同的兩種態度。
《史記.蘇秦列傳》作“前倨後恭”,後逐步形成了一個成語。
《古今小說》卷十一:“相如持節仍歸蜀,季子懷金又過周。”
《聊齋誌異.甄後》:“美人扶之曰:‘子何前倨而後恭也?”
近義詞 前倨後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