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欲蓋彌彰
拚音 yù gài mí zhāng
解釋 蓋:遮掩;彌:更加;彰:明顯。想掩蓋壞事的真相,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。
出處 《左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蓋而名章,懲不義也。”
例子 與其欲蓋彌彰,倒不如自己先認了。(聞一多《畫展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適得其反
典故
原作“欲蓋而名章”。
形容企圖掩蓋事實真象,結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。
公元前511年冬,同魯國接壤的邾國大夫黑肱把他的封地濫城獻給魯國。
左丘明評論說,名義的不能不慎重就象這樣:有時有了名義還不如沒有名義。
帶了土地背叛,即使這個人低賤,也一定也要記載地名,以此來記載這個人,終於成為不義,不能磨滅。
因此君子行動就想著禮,辦事就想著義;不做圖利而背禮的事,不做不合於義而內疚的事。
有人求名而不加記載,有人想要掩蓋反而記下了名子,這是對不義的懲罰。
【出典】:《左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冬,邾黑肱以濫來奔,賤而書名,重地故也。君子曰:“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。夫有所有名,而不如其已。以地叛,雖賤,必書地,以名其人。終為不義,弗可滅已。是故君子動則思禮,行則思義,不為利回,不為義疚。或求名而不得,或欲蓋而名章,懲不義也。”
【例句】:宋·王應麟《困學記聞》卷六:“或欲蓋而名章,如趙盾偽出奔,崔杼殺太史,將以蓋弑君之惡,而其惡益著焉。” 清·王夫之《宋論·太宗》:“然則欲蓋彌章之心見矣。”
反義詞 相得益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