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血流漂杵
拚音 xuè liú piāo chǔ
解釋 杵:搗物的棒槌。血流成河,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。形容戰死的人很多。也泛指流血很多。
出處 《尚書·武成》:“會於牧野,罔有敵於我師,前徒倒戈,攻於後以北,血流漂杵。”漢·賈誼《益攘》 :“炎帝無道,黃帝伐之,涿鹿之野,血流漂杵。”
例子 若崩厥角齊稽首,血流漂杵脂如泉。(明·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一回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定語;指戰爭殘酷
故事 《尚書·武成》中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,在朝歌附近的牧野進行一場惡戰,殺得天昏地暗,血流漂杵。孟子認為這樣描寫誇張過度,武王的軍隊是仁義之師,不會濫殺無辜,紂王殘暴,士兵會紛紛起義,不會有這樣激烈的戰鬥
《書.武成》:“受率其旅若林,會於牧野,罔有敵於我師,前徒倒戈,攻於後以北,血流漂杵。”謂血流成河,能漂起木杵。
形容戰爭殺人之多。
漢 賈誼《新書.益壤》:“炎帝無道,黃帝伐之涿鹿之野,血流漂杵,誅炎帝而兼其地,天下乃治。”亦形容受傷後流血很多。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九九回:“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,褪下褲子,當街打了五十小板子……當時把他打得血流漂杵。”
反義詞 兵不血刃
英語 so much blood being shed as to float the pestles-great massac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