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蟹匡蟬緌
拚音 xiè kuāng chán ruí
解釋 匡:背殼;緌:蟬的針吻。比喻名是實非,兩不相幹。
出處 《禮記·檀公下》:“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,聞子皋將為成宰,遂為衰。成人曰:‘蠶則績而蟹有匡,範則冠而蟬有緌;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。’”
例子 乃知~,不獨成人之弟也。 《東坡誌林》第二卷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;指名不副實
典故
《禮記.檀弓下》:“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(通縗,音cuī,古代的喪服)者,聞子皋將為成宰,遂為衰。成人曰:‘蠶則績(吐絲)而蟹有匡(背殼),範(蜂)則冠而蟬有緌(rúi,蟬的針吻);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。’”
陳澔集說引朱氏曰:“絲之績者,必由乎匡之所盛,然蟹之有匡,非為蠶之績也,為背而已。首之冠者,必資乎緌之所飾,然蟬之有緌,非為範之冠也,為喙而已。兄死者必為之服衰,然成人之服衰,非為兄之死也,為子皋而已。”
這是用昆蟲的構造為比喻,說明“名是而實非”的道理。
蟹生背殼並非為了盛蠶吐的絲,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背;蟬生針吻並非為了點綴蜂冠,而是為了自己的嘴巴便於吸食;同樣的道理,成地方那個死了兄長不製喪服的人,他穿喪服並非願為兄長服喪,而是害怕子皋處罰不按喪禮辦事的人。
後因以“蟹匡蟬綏”比喻名是而實非。
宋.蘇軾《東坡誌林》卷二:“蔡延慶所生母亡,不為服久矣。聞李定不服所生母,為台所彈,乃乞追服,乃知蟹匡蟬緌,不獨成人之弟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