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百折不撓
拚音 bǎi zhé bù náo
解釋 折:挫折;撓:彎曲。比喻意誌堅強,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,毫不動搖退縮。
出處 漢·蔡邕《太尉喬玄碑》:“其性莊,疾華尚樸,有百折不撓,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。” 百折不撓的故事
例子 漢陽民軍總司令黃興,係湖南長沙縣人,向來主張革命,屢仆屢起,百折不撓。(蔡東藩、許廑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三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意誌堅定
故事 東漢時期司徒長史橋玄為官清廉,剛正不阿,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同強盜作鬥爭,建議朝廷頒布律法杜絕綁架事件。因彈劾南陽太守蓋升而辭官回鄉,深得曹操的賞識,稱他“有百折而不撓,臨大節而不可奇之風。”
折:挫折。
撓:彎曲。
謂無論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縮。
形容意誌堅強,品節剛毅。
漢.蔡邕《太尉喬玄碑》:“其性莊,疾華尚樸,有百折不撓,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。”清.頤瑣《黃繡球》一三回:“若把這迷信移到做正經事,講正經學問,便成了個百折不撓,自強獨立的大丈夫、奇女子。”亦作“百折不回”。
明.沈德符《野獲編.王思再諫》:“若思之百折不回,以身殉國,真無愧王文端曾孫。”魯迅《華蓋集續編.記念劉和珍君》:“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,是始於去年的,雖然是少數,但看那幹練堅決,百折不回的氣概,曾經屢次為之感歎。”亦作“百折不摧”。
宋.蘇轍《祭亡兄端明文》:“義氣外強,道心內全,百折不摧,如有待然。”亦作“百折不屈”。
清.惲敬《卓忠毅公遺稿書後》:“一旦竟成其名,史書及府縣誌紀錄則有之,必不能千百年之後,人人變色動容,有一百折不屈之人,如在其心,如出其口,若忠毅、方學士、鐵尚書者也。”
英語 indomitable
俄語 непреклóнный
日語 何度挫折してもくじけない;不撓不屈(ふとうふくつ)
法語 être indomptable
德語 unbeirrb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