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溫良恭儉讓
拚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
解釋 原意為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忍讓這五種美德。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。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。
出處 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。”
例子 物有本來,事有終始,以~之德,五者乃聖德光輝。 明·無名氏《孟母三移》第二折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形容態度溫和
典故
《論語.學而》:“子貢曰:‘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’”
溫:溫和;良:善良;恭:恭敬、謙遜;儉:節製;讓:忍讓。
原指上述五種美德。
後泛指態度謙恭,舉止文明。
亦指不使用暴力而采取溫和的辦法。
明.無名氏《孟母三移》第二折:“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以溫良恭儉讓之德,五者乃聖德光輝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