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送故迎新
拚音 sòng gù yíng xīn
解釋 舊指歡送卸任的官吏,迎接新來接替的官吏。後也用於一般人事往來。
出處 《漢書·王嘉傳》:“吏或居官數月而退,送故迎新,交錯道路。”
例子 你與我逞精神送故迎新。(元·楊景賢《劉行首》第一折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形容新舊交替
原指某地送走舊官,又迎來新官。
王嘉字公仲,平陵(今陝西鹹陽東北)人。
漢哀帝時任禦史大夫,後為丞相。
王嘉為人剛直嚴毅,威望很高,哀帝很敬重他。
漢哀帝初即位,想要匡正成帝時政治上的弊病,在政治措施上變動很多。
王嘉上疏勸諫說:孝文帝時,二千石俸祿以上的官員都能安居官位,保持政局的穩定。
後來政事變化太多,公卿以下官員頻繁變動更迭,朝廷由司隸和刺史監督舉劾各級官吏的大小錯誤,使不少官員數月間就撤換一次,剛送走舊官,又迎接新官。
去職的舊官和赴任的新官在路上常會遇上,交錯而行。
使官吏們拘謹求安,惟恐遭貶獲罪,隻圖苟全,營私的人更加普遍。
後以“送故迎新”為典,言人與事的迎送更迭,又作“送舊迎新”。
【出典】:《漢書》卷86《王嘉傳》3488、3490頁:“王嘉字公仲,平陵人也。”“征入為大鴻臚,徙京兆尹,遷禦史大夫。建平三年(前4年)代平當為丞相,封新甫侯,加食邑千一百戶。嘉為人剛直嚴毅有威重,上甚敬之。哀帝初立,欲匡成帝之政,多所變動,嘉上疏曰:‘……孝文時,吏居官者或長子孫,以官為氏,倉氏、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。其二千石長吏亦安官樂職,然後上下相望,莫在苟且之意。其後稍稍變易,公卿以下傳相促急,又數改更政事,司隸、部刺史察過悉劾,發揚陰私,吏或居官數月而退,送故迎新,交錯道路。中材苟容求全,下材懷危內顧,壹切營私者多。”
【例句】:宋·徐鉉《除夜》:“寒燈耿耿漏遲遲,送故迎新了不期。” 宋·張君房《雲笈七簽》卷17:“黃塵四起,騎牛真人,金堂玉室,送故迎新。” 宋·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·香山居士》:“餘觀宋景文公《守歲詩》雲:‘迎新送故隻如此,且盡燈前婪尾杯。’” 宋·楊萬裏《宿城外張氏莊早起入城》:“送舊迎新也辛苦,一番辛苦兩年間。” 宋·普濟《五燈會元·石霜宗鑒禪師》:“上堂曰:‘送舊年,迎新歲,動用不離光影內。’”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卷3:“若要我倚門獻笑,送舊迎新,寧甘一死,決不情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