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昆陽舉
拚音 kūn yáng jǔ
解釋 昆陽:今河南葉縣。西漢末年,光武帝劉秀領兵攻下昆陽等地。王莽極為驚恐,派大司空王邑、司徒王尋等聚集四十二萬兵力圍困昆陽。劉秀發兵幾千人赴昆陽解圍,城內外夾攻,大敗王莽軍,殲滅王莽主力。這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寡勝眾的戰役之一。後因以“昆陽舉”、“昆陽戰”為典,詠殲敵解圍之戰。
例子 唐·李白《贈張相鎬二首》之一:“庶同昆陽舉,重睹漢儀新。” 唐·羅隱《經故洛陽城》:“千載昆陽好功業,與君門下作恩威。” 唐·韋莊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》:“熊羆驅涿鹿,犀象走昆陽。” 清·吳偉業《讀光武帝紀》:“雷雨昆陽戰,風雲赤伏符。”
典故
《漢書》卷99下《王莽傳下》4182、4183頁:“四月,世祖(即劉秀)與王常等別攻潁川,下昆陽、郾、定陵。莽聞之愈恐,遣大司空王邑馳傳之雒陽,與司徒王尋發眾郡兵百萬,號曰‘虎牙五威兵’,平定山東。……邑至雒陽,州郡各選精兵,牧守自將,定會者四十二萬人,餘在道不絕,車甲士馬之盛,自古出師未嚐有也。六月,邑與司徒尋發雒陽,欲至宛,道出潁川,過昆陽。昆陽時已降漢,漢兵守之。嚴尤、陳茂與二公會,二公縱兵圍昆陽。……會世祖悉發郾、定陵兵數千人來救昆陽,尋、邑易之,自將萬餘人行陳,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,獨迎,與漢兵戰,不利。大軍不敢擅相救,漢兵乘勝殺尋。昆陽中兵出並戰,邑走,軍亂。大風飛瓦,雨如注水,大眾崩壞號呼,虎豹股栗,士卒奔走,各還歸其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