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洛陽紙貴
拚音 luò yáng zhǐ guì
解釋 比喻著作有價值,流傳廣。
出處 《晉書·左思傳》:“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,洛陽為之紙貴。” 洛陽紙貴的故事
例子 人說“洛陽紙貴”,誰知今日鬧到“長安扇貴”。此時畫的手也酸了,眼也花了。(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七十七回)
語法 作賓語、定語、補語;指作品好
洛陽因用紙增多而導致價格上漲。
比喻著作風行一時,人人傳誦。
左思(約250-約305年),字太衝,齊國臨淄(今山東省臨淄縣)人,西晉著名文學家,詩人。
出身寒微,不好交遊,以讀書為業。
武帝司馬炎時,其妹左棻入宮,左思移居京師任秘書郎,後退隱家居,專於著述。
作品筆力雄健,氣勢充沛,且表現了鄙棄世俗,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。
其名作《三都賦》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。
為了撰寫該文,他先後查閱大量資料並潛心構思,屋裏、院子裏以及廁所中都放置下紙和筆,想起一句好詞便隨手記下來,花了十年功夫,終於寫成了《三都賦》。
但左思當時沒有名氣,人們對他的文章也不以為然。
當時的名士皇甫謐、張載、劉逵等人看過之後大為讚賞,便欣然為之作序寫注。
司空張華更是讚歎不已,認為能和班固的《兩都賦》、張衡的《二京賦》相媲美。
於是很多豪門貴族競相傳抄《三都賦》,由於抄寫的人太多,洛陽的紙張因供不應求而漲價。
大文學家陸機也想寫《三都賦》,等到左思的文章出來了,陸機拍案叫絕,認為自己寫得不會比這篇好,便停筆不寫了。
【出典】:《晉書》卷92《文苑傳·左思》2377頁:“司空張華見而歎曰:‘班張之流也。使讀之者盡而有餘,久而更新。’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,洛陽為之紙貴。”
【例句】:唐·何兆《贈兄》:“洛陽紙價因兄貴,蜀地紅箋為弟貧。” 清·曾樸《孽海花》第2回:“上海雖繁華世界,究竟五方雜處,所住的無非江湖名士,即如寫字的莫友芝,畫畫的湯塤伯,非不洛陽紙貴,名震一時,總嫌帶有江湖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