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鷸蚌相爭,漁人得利
拚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rén dé lì
解釋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,第三者坐享其成。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: “自古說,‘鷸蚌相爭,漁人得利。’ 到收場想一想,總是被沒相幹的人得了去。” ●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 “趙且伐燕,蘇代為燕謂惠王曰: ‘今者臣來,過易水,蚌方出曝,而鷸啄其肉,蚌合而拑其喙。鷸曰: “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”蚌亦謂鷸曰: “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鷸。” 兩者不肯相舍,漁者得而並禽之。今趙且伐燕,燕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。故願王之熟計之也。’ 惠王曰:‘善。’ 乃止。” 曝(pu): 曬太陽。鷸(yu): 水鳥名。拑(qian): 同 “鉗”,夾住。喙(hui): 鳥嘴。禽: 通 “擒” 。相支: 對峙。戰國中期,趙將伐燕,蘇代為燕勸阻趙惠文王。他說鷸蚌相爭,漁翁並擒,今趙燕相互拚鬥,而強秦則如漁翁乘機坐享其利。
例子 《元曲選》失名《氣英布》:“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,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。” 《古今小說·滕大尹鬼斷家私》:“這正叫做“鷸蚌相持,漁人得利。”
典故
《戰國策·燕策》二《趙且伐燕》:“趙且伐燕,蘇代為燕謂惠王曰:‘今者臣來,過易水,蚌方出曝,而鷸啄其肉,蚌合而鉗其喙。鷸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謂鷸曰:‘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鷸。’兩者不肯相舍,漁者得而並禽之。今趙且伐燕,燕、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。故願王之熟計之也。’惠王曰:‘善’。乃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