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席不正不坐,割不正不食
拚音 xí bù zhèng bù zuò gē bù zhèng bù shí
解釋 席:古人席地而坐。席,指坐席。割:指宰殺豬牛羊時肢體的分解。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,不按那方法分解的,叫“割不正”。`16``1`坐席不端正,不坐;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,不吃。`16``1`舊指儒者處處依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`16``1`也特指古代孕婦注意胎教。語出《論語.鄉黨》:“席不正,不坐;割不正,不食。”《韓詩外傳》卷九:“孟子少時,東家殺豚。孟子問其母曰:‘東家殺豚何為?’母曰:‘欲啖汝。’其母自悔失言,曰:‘吾懷妊是子,席不正,不坐;割不正,不食。胎教之也。今適有知而欺之,是教之不信也。’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,明不欺也。”漢.王充《論衡.命義》:“子在身時,席不正,不坐;割不正,不食。非正色,目不視;非正聲,耳不聽。”宋.楊萬裏《庸言》:“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。身而不正,可乎?”元.喬孟符《金錢記》三折:“你豈不聞女子無事不出閨門。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行不動塵,笑不露齒。席不正,不坐;割不正,不食。”也單引〔割不正不食〕。魯迅《南腔北調集.由中國女人的腳……推定孔夫子有胃病》:“孔子晚年是生了胃病的了。‘割不正不食’,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