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死有重於泰山,有輕於鴻毛
拚音 sǐ yǒu zhòng yú tài shān yǒu qīng yú hóng máo
解釋 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,有的人死得比鴻毛還輕。`16``1`表示人要死得其所。語出《燕丹子》卷下:“聞烈士之節,死有重於泰山,有輕於鴻毛者,但問用之所在耳。”漢.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明.楊繼盛《赴義前一夕遺屬》:“古人雲:‘死有重於泰山,有輕於鴻毛。’蓋當死而死,則死比泰山尤重;不當死而死,無益於事,比鴻毛尤輕。”後亦引作〔死有重於泰山,生有輕於鴻毛〕。《隋書.誠節傳.論》:“然則死有重於泰山,生以理全者也;生有輕於鴻毛,死與義合者也。”宋.楊萬裏《漢將李陵論》:“予聞之古人雲:‘人各有一死,死或重於泰山,生或輕於鴻毛。’若死重於義,則視之如泰山也;若義重於死,則視之如鴻毛也。”也單引〔死有重於泰山〕。明.李贄《焚書.何心隱論》:“夫忠孝節義,世之所以死也,以有其名也。所謂死有重於泰山者是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