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
拚音 shèng míng zhī xià qí shí nán fù
解釋 盛:大;副:相稱,符合。名望很大的人,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。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。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。
出處 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陽春之曲,和者必寡;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。”
例子 可是闖王知兄虛名,推誠相待,獻策等又過為吹噓。古人雲:“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。”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二卷第四十七章)
語法 作賓語、分句;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
難副,難以相稱。
指某一人的實際成就,難以和他的盛名相稱。
黃瓊(86-164年),字世英,江夏安陸(今湖北安陸縣)人。
順帝永建中,以學行為公卿交薦,可是他到了洛陽郊外便托病不行。
當時,李固在洛陽讀書,平日對黃瓊非常欽佩,便給他寫信,要他麵對現實,從速進京。
信中說:“自有人類以來,一直是治世少,而亂世多,一定要象堯舜時期那樣才肯從政,那就不算一個有為之士了。俗話時,高高在上的東西容易摔壞,潔白無暇的東西容易汙染,能夠跟著唱陽春白雪這樣高雅樂曲的人一定很少,享有盛名的人實際品行和其聲名多不相符。近年來被朝廷征用的名士大多不孚眾望即是證明。我希望您能施展遠大報負,幹一番事業,使人們欽佩,從而洗淨欺世盜名的說法。”黃瓊接信後,即進入京師,授議郎,累遷司空,在東漢後期政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【出典】:《後漢書》卷61第2032頁《黃瓊傳》:“李固素慕於瓊,乃以書逆遺之曰:聞已渡伊、洛,近在萬歲亭,豈即事有漸,將順王命乎?蓋君子謂伯夷隘,柳下惠不恭,故傳曰‘不夷不惠,可否之間’。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。誠遂欲枕山棲穀,擬跡巢、由,斯則可矣;若當輔政濟民,今其時也。自生民以來,善政少,而亂俗多,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誌士終無期矣。常聞語曰:‘嶢嶢者易缺,皎皎者易汙,陽春之曲,和者必寡,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。……願先生弘此遠謨,令眾人歎服,一雪此言耳。’”
【例句】:明·朱之瑜《朱舜水集·9·答林春信書二首(其2)》:“‘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’,古人所戒。仆幸平日無籍籍名,今來差得自安拙劣耳,台兄乃複過譽之耶?”
近義詞 盛名難副
反義詞 名副其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