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泣不成聲
拚音 qǐ bù chéng shēng
解釋 哭得噎住了,出不來聲音。形容非常傷心。
出處 《吳越春秋·越王無餘外傳》:“盡夜哭泣,氣不屬聲。”
例子 彌留之際,日飲白湯升許,欲以洗滌肺腑,及食不下咽,泣不成聲。(清·黃鈞宰《金壺七墨·鴛鴦印傳奇始末》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、賓語;指非常悲傷
典故
泣:低聲哭。
哭得直到哭不出聲音。
形容十分悲傷。
漢.趙曄《吳越春秋.越王無餘外傳》:“堯崩,禹服三年之喪,如喪考妣,晝哭夜泣,氣不屬聲。”清.黃鈞宰《金壺七墨.離恨天雜記》:“揚州顧君孟平……彌留之際,日飲白湯升許,欲以洗滌肺腑,及食不下咽,泣不成聲。”端木蕻良《曹雪芹》一章:“康熙在床上,大呼一聲……就咽氣了……惟有四皇子貼近禦榻前,泣不成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