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七擒七縱
拚音 qī qín qī zòng
解釋 三國時,諸葛亮出兵南方,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,放了七次,使他真正服輸,不再為敵。比喻運用策略,使對方心服。
出處 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亮率眾南征,其秋悉平。”裴鬆之注引《漢晉春秋》:“亮笑,縱使更戰,七縱七擒,而亮猶遣獲。”
例子 那敬德鞭無虛舉,舉無不中。你便要一衝一撞,登時間早將你七擒七縱。(元·無名氏《小尉遲》第一折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狀語;用於處事
典故
《三國誌.蜀書.諸葛亮傳》注引《漢晉春秋》:“亮笑,縱使更戰,七縱七擒,而亮猶遣。獲止不去,曰:‘公,天威也,南人不複反矣。’”
三國時,蜀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蜀漢後方,於蜀建興三年平定南中(包括今四川南部、雲南貴州等地),曾七次生擒孟獲,又七次釋放孟獲。
最後孟獲心悅誠服。
後因以“七擒七縱”或“七縱七擒”用為武功卓絕的典故。
元.無名氏《小尉遲》第一折:“那敬德鞭無虛舉,舉無不中。你便要一衝一撞,登時間早將你七擒七縱。”
近義詞 七縱七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