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普天同慶
拚音 pǔ tiān tóng qìng
解釋 天下的人或全國的人共同慶祝。
出處 《三國誌·魏書·郭淮傳》:“今溥(普)天同慶而卿最留遲,何也?”
例子 大街上搭起幾坐彩坊,中間還有四個字道:“普天同慶”,據說這算是過年。(魯迅《華蓋集續編·雜論管閑事·做學問·灰色等》)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、分句;指國家有喜事
原為“溥天同慶”。
天下人一同慶祝。
多指與國家、人民相關的盛大喜慶之事。
郭淮(?-255年),字伯濟,太原陽曲(今山西陽曲縣)人。
漢獻帝建安中,舉孝廉,除平原府丞,入魏,文帝曹丕時為鎮西長史,雍州刺史,屢率兵伐蜀,以功遷征西將軍,都督雍、涼諸軍事,進封陽曲侯。
文帝黃初元年(220年),曹丕初繼位,郭淮奉使入京道賀,途中得病,耽誤行期。
及群臣歡宴之時,曹丕板著臉責備他說:“當初大禹會諸侯於塗山,防風氏後至被殺。如今全國百姓大慶之時,而你來得最遲,為什麽?”郭淮答道:“我聽說五帝以德教化百姓,夏後氏政衰才開始用刑罰。我今處於堯舜之世,所以知道不會象防風氏一樣被殺。”文帝聽了非常高興,提拔他為雍州刺史。
【出典】:《三國誌·魏書》《郭淮傳》卷26第734頁:“黃初元年,奉使賀文帝踐阼,而道路得疾,故計遠近為稽留。及群臣歡會,帝正色責之曰:‘昔禹會諸侯於塗山,防風後至,便行大戮。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,何也?’淮對曰:‘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,夏後政衰,始用刑辟。今臣遭唐虞之世,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誅也。’帝悅之,擢領雍州刺史。”
【例句】:晉·傅玄《賀老人星表》:“弘無量之祐,隆克昌之祚,普天同慶,率土含歡。” 宋·蘇軾《徐州賀河平表》:“蓋天助有德而非人功,振古所無,溥天同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