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破觚為圜
拚音 pò gū wéi yuán
解釋 觚:主;圜:圓。毀方為圓。比喻去嚴刑而從簡政。
出處 《漢書·酷吏傳序》:“漢興,破觚而為圜,斵琱而為樸,號為罔漏吞舟之魚。”
例子 高祖反秦之政,~,謂除其嚴法,約三章耳。 唐·司馬貞《索隱》
語法 作謂語、賓語;指治理國家
典故
漢.司馬遷《史記.酷吏列傳》:“漢興,破觚而為圜,斫雕而為樸。”
觚:棱角。
圜:圓。
把棱角磨去使其光圓。
後因以“破觚為圜”比喻去除嚴酷的法令而改從簡易或稱由生硬變為圓滑。
《梁書.良吏傳論》:“梁興破觚為圓,斫雕為樸,教民以孝悌,勸之以農桑。”宋魏慶之《詩人玉屑.縛虎手》:“殊不知詩家要當有情致,抑揚高下,使氣宏拔,快字淩紙;又用事皆破觚為圓,挫剛成柔,如為有功者,昔人所謂縛虎手也。”
近義詞 破觚為圜,斫雕為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