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匡衡引經
拚音 kuāng héng yǐn jīng
解釋 西漢大儒匡衡能文學,善說《詩》。宣帝時射策甲科,學者們上書推薦匡衡,說他通曉儒經,舉世無雙,為文學就官京師。匡衡受到太子太傅蕭望之的重視,上奏皇帝,說匡衡精通經學。元帝即位後,長安令楊興向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舉薦匡衡,說他“才智過人,經學絕倫。”匡衡先任郎中,遷博士,給事中。匡衡多次上疏,議論朝政都能引經據典,有理有節,受到元帝重用,任光祿大夫、太子少傅、禦史大夫。建昭三年(前36年),代韋玄成為丞相,封為樂安侯。後以此典詠直臣據經典而直諫君王。
例子 唐·高適《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》:“穀永獨言事,匡衡多引經。” 唐·杜甫《同元使君舂陵行》:“賈誼昔流慟,匡衡常引經。”
典故
《漢書》卷81《匡衡傳》3331、3332、3338、3341頁:“(匡)衡射策甲科,以不應令除為太常掌故,調補平原文學。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,當世少雙,令為文學就官京師。”“(蕭)望之奏衡經學精習,說有師道,可觀覽”。“長安令楊興說(史)高曰:‘……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,經學絕倫。’”“上說(通“悅”)其言,遷衡為光祿大夫,太子少傅。……衡為少傅數年,數上疏陳便宜,及朝廷有政議,傅經以對,言多法義。上以為任公卿,由是為光祿勳、禦史大夫。建昭三年,代韋玄成為丞相,封樂安侯,食邑六百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