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:秘而不宣
拚音 mì ér bù xuān
解釋 宣:公開說出。保守秘密,不肯宣布。
出處 《三國誌·魏誌·董昭傳》:“秘而不露,使權得誌,非計之上。”
例子 泛音既有如此妙論,如何譜上都無此說?他卻秘而不宣,是個甚麽意思。(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七十三回)
語法 作謂語、定語;指對事情保密
典故
秘:隱秘。
宣:宣揚、聲張。
保守秘密而不聲張。
呂蒙(事跡見前“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”條)苦讀不倦,終得才兼文武,令魯肅刮目相看。
一次,他對魯肅分析形勢說:“您如今代替周瑜的職務,責任很大,又和關羽相鄰,此人有才能而又好學,有英雄氣概然而卻頗為自負。好欺淩他人。如今與之對手,應當做好準備來對待他。”於是,便獻計三策,魯肅恭恭敬敬地接受,並嚴守秘密,一點兒也不聲張。
【出典】:《三國誌·吳書》《呂蒙傳》卷54第1275頁:“蒙曰:‘……兄今代公瑾,既難為繼,且與關羽為鄰。……今與為對,當有單複以鄉待之。’密為肅陳三策,肅敬受之,秘而不宣。”
【例句】:宋·歐陽修《論乞令百官議事禮子》:“每有大事,秘不使人知之,惟小事可以自決者,卻送兩製定議……至於大事,秘而不宣,此尤為不便。” 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73回:“注音既有如此妙倫,為何譜上都無此說?他卻秘而不宣,是個什麽意思?” 魯迅《兩地書》五十六:“無論怎麽打擊,我也不至於‘秘而不宣’,而且也被打擊而無怨。”
反義詞 直言不諱